摘 要
太原市南峪矿区地处沁水煤田西北边缘,是山西省重要的煤矿开采区。煤田总体上为一个东翼宽缓、西翼陡倾的向斜形态。在燕山期构造运动作用下,西山煤田脱离了沁水煤田且形成了煤田的总体构造格局。
本文选取了太原西山煤田南峪矿区周围约30km2范围的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及野外实地考察,查明可区内构造形态特征。区内总体构造组合为褶皱—断层组合,共发现6条正断层,向斜(枢纽)5条,背斜(枢纽)4条,断层和褶皱枢纽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其中,S1、S2、S3、S4、S5、A1、A2、A3、A4为区内一级构造,断层F1、F2、F4、F5为区内二级构造。褶皱整体相对宽缓,两翼倾角较小,其中S3在向斜构造中枢纽延伸最长,长度约4.75km。A3在背斜构造中枢纽延伸最长,贯穿整个研究区,长度约5.75km。F1、F2贯穿整个研究区,断距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减小;F4在西南方向与边山断裂相交,向东北方向断距逐渐减小直至尖灭;F5在西南方向与边山断裂相交,向东北方向断距逐渐增大,延伸出研究区之外。
陷落柱是太原西山煤田普遍发育的一种隐伏地质现象,同时是一种导水、导气构造。它对煤矿开采构成很大的威胁。华北地区下伏巨厚灰岩层是形成陷落的物质条件,灰岩在地下水强烈的侵蚀和溶蚀下,形成连通的岩溶网络,在其他干扰因素(如重力、地震活动等)导致上覆岩层垮塌形成陷落柱。故查明地表揭露陷落柱空间分布规律即可对煤矿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料,同时对瓦斯突出和突水进行预警。
本次野外考察共计发现地表揭露柱19个,且从分布规律来看,陷落柱在向斜核部集中发育。
关键词:1、太原西山煤田 2、断裂构造 3、褶皱构造 4、陷落柱
目 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